这一次,上海港再被传“拥堵”有些委屈,因为这是其防止拥堵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但上海港也不委屈,因为其对外信息的反馈速度并不机敏,放任了班轮公司的“用词不当”被众多自媒体的过度放大。
昨日,多家公众号发布上海港拥堵各大船公司已经更改船期的消息,经记者向多方核实,上海冠东码头(洋山三期)严重拥堵的说法并不准确,系几家班轮公司与港口协商后的正常调整,严重拥堵并不存在。
然而受4月份上海港持续一个月拥堵的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高度紧张,此次几家船公司同时发布靠泊码头调整公告引起轩然大波。4月份上海港发生严重拥堵时,上港集团曾在官网发布了作业港区调整的公告,而此次事件发生后上港集团官网、冠东码头(洋山三期)和盛东码头(洋山一期)网站,以及上港集团数亿元投资的综合查询平台“港航纵横”均未有任何反应。
记者向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及几家船公司求证获悉,船公司通知所谓“严重拥堵”属于用词不当,本次调整恰恰是上港集团与船公司建立了沟通预判机制,会根据到港班船数量、天气预报、各码头动态情况等,在船公司的接受范围内,对一定时间段内集中到港的班期进行调整。
然而,一次可圈可点的积极应对,却受了误解,颇为委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海港又不委屈,因为其对外信息的反馈速度并不机敏,放任了班轮公司的“用词不当”被众多自媒体的过度放大。
8月15日,上港集团相关人士也向记者再次阐明,码头作业涉及大的港区调整时会在集团官网进行公告说明,并通知“港航纵横”平台进行公告。但对于常规性的调整,发生次数频繁,就由班轮公司自行通知代理企业(关于挂靠调整,班轮公司与货代的沟通更顺畅),上港集团及旗下网站和平台不再通知。
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下,8月13-14日两天,“上港再现严重拥堵,多家班轮公司发布延误通知”的消息已在航运、货代、车队圈子里流传甚广,对上海港的品牌形象又是一次抹黑。
放任不准确的消息在业界流传而无动于衷,这与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身份是非常不匹配的。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已有不少专家提出,产业配套、交易结算、管理咨询、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软实力建设是当前的重点。而上海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支撑,软实力也有待加强。
对此,上海海事大学“国航汇智”研究团队也发出疑问:上海港硬件设施已属全球领先,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即将投入运营。以小见大,航运媒体已热炒的话题,官方却岿然不动。如何提升软服务?上海港显然还需继续做足工作。
对于货代及车队来说,做箱时会通过港航纵横查询码头公告信息,大量拥堵的消息已经传来,而通过上港多个渠道不能轻易获取信息,产生担忧实属必然。那么,纵然此次调整是常规调整,但在货代、车队已成惊弓之鸟的当下,在班轮公司发生“用词不当”的情况中,在不准确的消息已经充斥行业的时候,是否可以特事特办,迅速发出官方声音呢?
在信息化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速度是几何级的,且可能发生扭曲解读而将正确解读淹没。任其肆虐,事情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附上港集团官方辟谣公告
近期有关媒体陆续发布了关于上海冠东码头严重拥堵的不实报道,对上海港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对此表示严重关切。目前上海港各码头生产作业均正常有序开展,并不存在码头拥堵情况,有关船公司发布的所谓延迟公告,均是船公司主动与港口协商后的正常调整。有关媒体发布不实信息后,相关船公司纷纷致电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表明所谓码头严重拥堵的说辞系媒体误读,并对由此对上海港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
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感谢相关媒体对上海港服务效率及码头实时生产动态的关心、关切,特别是《中国航务周刊》连续发布信息,对上海港当前的生产情况做了客观、公正的报道。当前,上港集团生产业务系统正全力以赴按照集团整体工作要求和部署,以抓效率、抓服务、保船期为核心,强化目标计划的精细性和预判性,进一步加强生产组织管理,提升全港资源利用率水平。
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欢迎广大媒体继续对上海港生产作业情况进行监督指导,然而对于有媒体编造不实信息,蓄意歪曲上海港实际状况,扰乱上海港正常作业秩序,上港集团将保留追求其法律责任的权利。